李玉院士: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把食用菌做大做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行業的發展速度在國際都是絕無僅有的,但這距離習總書記所說的“大產業”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把食用菌做大做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
“小木耳,大產業”是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看著當地群眾種植的黑木耳、玉木耳喜獲豐收,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硬核作用,欣然對柞水木耳作出的點贊。“這個點贊讓我們食用菌人倍感振奮,深受鼓舞;這個點贊充分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特別是在國家精準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的實實在在作用;這個點贊也為未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這個產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作為從事食用菌產業的科技工作者,這個點贊著實讓我高興,同時更讓我感受到了身上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就是如何把總書記所提出的“小木耳,大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更好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交給今天我們食用菌人身上的時代答卷!”李玉說。
黑木耳色澤黑褐、膠質透明;玉木耳晶瑩剔透、藥用功效高......作為國際知名食藥用菌研究及其產業化專家,4年來,李玉帶領團隊十余次深入秦嶺、扎根柞水,用科技帶領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
“全方位”發展木耳產業
“柞木成林,林中多耳”,這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陜西商洛市柞水縣來說,是天然的資源優勢。
2017年,柞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他們邀請李玉團隊來柞水把脈問診、坐鎮指導,李玉欣然應答。
來到柞水后,李玉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柞水全境開展資源調查,摸清木耳“家底”、弄清潛在價值。“既然是科技扶貧,就得是全方位的,不能只是拿兩個品種來,讓他們種就行了。”李玉為柞水規劃了“一區一館五庫”的發展路徑。
“一區”即建立菌物資源保育區,即監測維護已有的菌物資源、育種重建瀕危和珍稀菌物資源,做到既保護又復育。“一館”即菌物標本館,用于收集、保存和展示當地真菌資源。“五庫”即菌種的資源庫、活體組織庫、有效成分庫、基因庫和信息庫。
事實上,“一區一館五庫”的發展理念已在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區有著良好的實踐,為當地食用菌資源和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全方位”還意味著“全產業鏈”,從菌種篩選培育、標準指導,到深加工產品,李玉希望柞水不僅發展農業、作為原料基地,也要發展工業、提升深加工能力。
多年來,李玉團隊帶著20余個食用菌品種,扎根柞水做品種試驗,最終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4個黑木耳菌種、1個玉木耳菌種),并實現了大面積推廣,廣受歡迎。
為了讓農民真正種出優質的木耳,李玉還為他們編制了栽培生產“說明書”——柞水木耳生產標準,以及包括黑木耳菌包生產、玉木耳菌包生產、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項技術規程。“這些都是輕簡化的技術,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按照這些操作規范來做,就能獲得好的產品。”李玉說。
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還需要延伸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李玉團隊自帶設備和生產技術,指導當地建設了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基地。目前,已開發出的食用菌的面條、大米、飲品,以及木耳冰淇淋、脆片等多種產品已凸顯出了廣闊的市場潛力,為農民和當地政府增加了收入來源。
目前,柞水縣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
“未來,我們一定要做出更加優質高產、有品牌影響力的木耳。”李玉充滿期待。
足跡遍布全國的扶貧之路
李玉的科技扶貧事業“版圖”上不只有柞水。280余天、超過20萬公里、數十個貧困地區......這些只是過去一年李玉的扶貧數據。
面對這位76歲的院士,常有人善意勸言,“年齡這么大了,還跑什么呀?”
“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領域,我背后有這么大的團隊,還有那么多需要地區需要科技支撐,我不跑,誰跑啊?好在我現在身體還不錯。”李玉總是笑著回答道。
令他欣慰的是,在他團隊的科學規劃、科技指導之下,許多貧困地區依靠食藥用菌產業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種和發展之路,實現了脫貧致富。
比如:吉林省推出“東木西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太行深山區河北阜平縣開創了食用菌產業的“阜平模式”;貴州印江梵凈山下產出了享譽全國的“梵凈仙菇”;有“中國藥用菌之都”稱號的安徽金寨打造了“西山藥庫”;新疆沙漠戈壁中也有了一片“菌菇天堂”;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型真菌資源“一區一館五庫”,致力于祁連山菌物保護利用和生態發展。
此外,李玉還在“中國香菇發祥地”浙江慶元設立了“李玉院士基金”,鼓勵當地人發展慶元食用菌產業。
有科技加持,食用菌產業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產業升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李玉說,目前他正帶領團隊推廣原創的新品種“玉木耳”、開發藥用菌的新功效。
與烏黑光潤的黑木耳不同,玉木耳溫潤如玉,被稱為木耳界的“白富美”,這是由李玉團隊選育出的珍貴食用菌品種,且經研究(動物實驗)表明,玉木耳表現出了降“三高”等藥用療效。
此外,作為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希望組織全球相關專家,借助中醫藥學中“藥食同源”的理念,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深刻挖掘藥用菌的有效成份和功效價值,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膳食營養補充劑。
而這些都將為提高食藥用菌的附加值提供科學支撐,讓農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競爭力。
“留下永遠駐守的扶貧隊”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脫貧之后,如何確保不返貧,這是李玉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必須留下永遠駐守在當地的扶貧隊。”李玉說,一方面鼓勵畢業生們到這些地區發展事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建立當地的技術人員隊伍。
事實上,多年來,李玉的“農民弟子們”已遍布全國各地。比如,在國家級貧困縣云南省會澤縣,他的“弟子”、會澤人高順全學到了“師父”的手藝,如今已成為高級工程師,并帶領一批技術隊伍開展食用菌的林下仿野生種植和技術推廣等工作。
通過當地人之間的“傳幫帶”方式,實現了貧困地區從輸血幫扶到自我造血的轉變,推動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保證了脫貧致富的可持續性。
“脫貧攻堅的下一步是美麗鄉村建設,其核心內容是要讓老百姓有幸福感,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最根本的就是吃得健康、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而這些需要依賴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產業。我們希望把食用菌產業發揚光大,通過深加工讓產品走向全世界,讓這一產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李玉說。
“小木耳,大產業”,在李玉看來,所謂“大”的內涵,不只是規模大,還要具備“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的三個特征。
李玉說:“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對柞水木耳進行點贊,充分肯定了團隊的科技扶貧成果。我們覺得能用自己的專業來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幸事,也真正踐行了吉林農大黨委提出的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辦學理念。下一步,我們也將繼續加大科技幫扶力度,努力提高柞水木耳產業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努力為柞水木耳扶貧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來源:中國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