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STS項目牽引云貴山區羊肚菌產業轉型升級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高檔食用菌,備受各國美食家青睞。在我國,羊肚菌還是久負盛名的良藥。由于過度采集,野生羊肚菌部分種質資源瀕臨滅絕。人工馴化種植羊肚菌,滿足市場所需,是保護野生資源的有效方法。然而,我國羊肚菌種業、種植模式和管理技術等關鍵環節因缺乏行之有效的菌種和標準,產量和經濟效益一度舉步維艱。
為促進“三區”農民就業和增加收入,讓生態移民區的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通過“科研 + 公司(合作社)+ 基地 + 農戶”的模式,實施羊肚菌四季標準化、產業化示范種植,努力實現三個“一”的目標(一農戶、一畝地、一萬元純收入)。
2021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貴州某公司羊肚菌“昆植1號”和“昆植2號”及其配套栽培技術《一種六妹羊肚菌的標準化大田生產方法》(專利號ZL201710908676.4)和《六妹羊肚菌的栽培和田間管理方法》(專利號ZL201710911436.X),在貴陽、遵義、銅仁、黔東南、黔南、安順、黔西南、六盤水和畢節等地示范、推廣種植3840余畝,其中標準化設施大棚種植的500余畝效果尤為顯著。
2022年2月23日,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貴州大學和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在貴陽市花溪區馬鈴鄉,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STS重點項目——“羊肚菌種質資源收集及產業化示范”(KFJ-STS-QYZD-171)示范種植的130畝羊肚菌進行了現場采收。
和測產驗收。采用點測產和實際商品菇采收測產相結合的方式,專家組對在設施大棚內標準化種植的6.5畝、2.8畝和5.7畝羊肚菌進行測產,測試結果畝產分別為589公斤、477公斤和518公斤。按照當前羊肚菌的市場平均收購價120元/公斤計算,在設施大棚內標準化栽培的“昆植1號”每畝產值為5.7–7萬元,扣除成本(1–1.3萬元/畝)后,每畝純收入為4–6萬元。
自2010年我國羊肚菌產業起步至今,云南、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南方地區一般使用簡易大棚種植羊肚菌,由于菌種、土壤成分、生長環境、微生物組成等都會影響產量,每畝純收入僅8000–13500元,遇到極端氣候(如雨、雪、霜、凍、高溫等)還可能造成絕收。使用設施大棚種植羊肚菌,可最大限度避免極端氣候條件對羊肚菌菌絲生長、原基分化、幼菇發育的影響,也可避免若干病蟲害發生,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
青藏高原和云貴山區利用設施大棚種植羊肚菌,既實現了南方羊肚菌種植轉型與升級,也提升了我國羊肚菌產業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發展。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發的羊肚菌新品種及其配套高效種植技術除了在貴州示范種植外,還在云南、四川、重慶、西藏、甘肅、河北、河南、陜西、廣西、浙江、安徽、新疆和黑龍江等省區推廣,面積達3萬余畝。今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擬與高校和企業深度融合,推廣羊肚菌核心新品種和關鍵新技術,用科技力量牽引羊肚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云南網